自世卫组织在上世纪70年代提出的建议,要求各国通过自愿无偿献血的方式实现血液自给自足以来,许多国家都根据这一建议制定并实施了相关政策。然而,近年来,我国的无偿献血参与率呈现放缓趋势,甚至在一些城市出现了“血荒”的现象。在北京、天津等地的医院周边,时常能看到“互助献血”的广告,社交平台上的“爱心补助”群体也长期存在。这一现象引发了一个问题:为何越来越多的人不愿参与无偿献血?有偿献血能否有效缓解血荒问题呢?
### 公众对献血与用血费用的误解
许多人对“无偿献血,用血收费”的制度存在误解,认为血液的采集和使用已经商业化,成为谋取利润的工具。事实上,用血费用的主要用途是覆盖血液的采集、检测、储存和运输等各项成本。举例来说,每袋血液需要经过乙肝、丙肝、艾滋病等七项病原体检测,并在严格的温控条件下保存,这些环节都需要耗费大量人力和设备成本。然而,由于相关信息未能广泛普及,公众对献血的积极性受到了影响。
### 献血者权益保障缺失
展开剩余75%
尽管《献血法》规定献血者及其亲属可以享受用血费用减免,但在某些地区,报销流程复杂,甚至存在“先付费后报销”的情况。例如,甘肃省已经实施了直接减免政策,但其他省份的执行情况则差异较大。此外,许多地方缺乏对献血者健康的跟踪和后续关怀机制,致使部分人对献血后的恢复问题产生了担忧。
### 献血宣传与激励机制滞后
无偿献血的宣传多局限于“爱心奉献”的层面,缺乏对科学知识的普及。例如,公众对献血的健康益处了解不足,像是献血可以促进新陈代谢、降低血液黏稠度等好处鲜为人知。而且,激励机制过于单一,只有少数城市会对长期献血者提供交通优惠或景区门票减免等福利,难以形成持续的吸引力。此外,献血资源的分布也不均,导致一线城市献血率较高,而偏远地区往往面临血液供应短缺的困境,这也影响了公众对献血体系的信任。
### 有偿献血的潜在风险
目前,全球绝大多数国家提倡无偿献血,唯一的例外是美国。美国不仅允许有偿献血,还成为全球最大的血液制品出口国。根据统计,美国在2023年的血液及抗血清出口总额达到494亿美元,超过了汽车零配件和芯片,成为出口商品中的第六大类。而在2024年前11个月,这一数字进一步增加,预计全年将达到550亿美元。
然而,尽管美国的有偿献血市场庞大,但它也带来了潜在的风险。例如,在上世纪70至90年代,约3万名英国人因使用了从美国进口的受污染血液制品而感染了艾滋病或丙型肝炎病毒,其中约3000人因此死亡。可见,若我国放开有偿献血,可能会催生“卖血经济”,导致一些献血者为获取报酬而隐瞒病史或重复献血。历史表明,接受有偿献血的人员感染艾滋病毒和肝炎病毒的风险显著高于无偿献血者。
此外,若有偿献血普及,可能导致高收入群体通过支付报酬垄断血液资源,而贫困人群则成为“血液商品”的提供者。这种剥削性结构不仅违反医疗伦理,也会加剧社会的不公平。
### 合肥的激励措施值得借鉴
为了提升民众的献血积极性,一些城市实施了有效的激励措施,这些经验值得推广。例如,在安徽合肥,献血满10次或捐献一次造血干细胞的市民,可以享受一系列福利:免费游览市级及以下政府投资的公园和景区,免费乘坐公共交通,免费停车等。合肥的做法也取得了显著成效,2023年该市血液采集总量突破40吨,同比增长8.3%,位居全省首位。
### 结语
正如《献血法》所表达的初衷,血液应该是生命的馈赠,而非商品。坚持这一原则,才能真正解决血荒问题,让无偿献血的爱心得到充分的传递。通过科学的宣传、完善的激励机制和更有效的权益保障,我们相信,血液资源的供给将不再成为社会的难题。
发布于:山东省